大多數人對于幼兒園的記憶就是玩,跟老師唱兒歌,學拼音和數字。最近,在江蘇徐州一家鄉鎮幼兒園中,一幕熱火朝天的景象讓人好奇—— 這家幼兒園的生活課程是帶領全園孩子動手做飯,孩子們忙忙碌碌地生火燒飯,好不熱鬧!因此,不少網友戲稱這是一家“辛者庫”幼兒園。 在一片驚嘆聲中,不少網友表達各種不同的意見,網絡上也爭議不斷,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幼兒園教育理念的討論,幼兒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勞動教育? 幼兒園孩子引全網注目 烙餅、鹵豬頭肉、灌香腸,樣樣精通;刮魚鱗、炒菜、生火做飯,手到擒來……視頻中,一群平均年齡只有五六歲的孩子身著圍裙、頭戴廚師帽,儼然一副專業廚師的模樣,在小小的廚房空間內有序開展著一系列烹飪活動。從基礎的洗菜擇菜,到頗具技術含量的揉面做餅、炒菜烹飪,甚至還有孩子參與養殖、種植和手工編織,呈現出一幅生動活潑且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。 該視頻曝光后,迅速吸引了大量網友的目光,其中不乏對幼兒園創新教育模式的高度關注。戲謔間,有網友將這所幼兒園形象地稱為“辛者庫”幼兒園,指的是孩子們如同電視劇中辛勤勞作的“辛者庫”人物一樣能干。這一昵稱隨之流傳開來,讓公眾對幼兒園開展此類生活技能課程產生激烈討論。 “這所幼兒園還收孩子嗎?我想給我家孩子報名!”“請問幼兒園收300個月的寶寶嗎?”“讓孩子拿刀燒火是不是太危險了?在學校不就應該學習嗎?”網友們各有各的觀點,爭議不斷。有人認為讓孩子參與勞動可以鍛煉獨立性,也有人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會了,不應該浪費精力在這些事情上。 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課程賦能成長 這些天,記者走訪我市幾所幼兒園發現,不少幼兒園基于自身園所環境與條件,設置了形式多樣、內容豐富的勞動教育課程。 尋野菜、挖春筍、捉泥鰍、插秧……赤岸鎮中心幼兒園毛店園區是一所辦在田園里的學校,走出幼兒園,放眼望去就是茶山和田園。 “我們設置了‘勞動教育結合自然教育’的多元化教育課程,孩子們每天有2個多小時走出教室,和大自然交朋友!背喟舵傊行挠變簣@園長陳冰介紹,他們在園區外承包了半畝田,在老師和家長一同參與下,種了十幾樣瓜果蔬菜。記者在園區外的田野里看到,孩子們播撒的種子已經探出了頭。 陳冰介紹了學校設置的特色課程。春暖花開的時候,學校會組織“我會剝春筍,勞動最光榮”的實踐活動。在老師帶領下,孩子們走進春的世界,感受那抹跳動的綠色,親身體驗“破土而出”的驚喜,學習如何“順藤摸瓜”地尋找春筍,用自己的雙手挖掘,領略大自然的神奇,品味大自然的美味。 到了秋日,孩子們下地挖番薯、收割稻谷……全身沾滿泥土的孩子們開心地在田野里奔跑!拔覀兓貧w到更為自然的教育中,在這里,孩子們不再被束縛在課桌椅上,而是被鼓勵走出教室。這種教育方式旨在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,讓他們在體驗中學習和成長!标惐f。 城里一些幼兒園也在最大限度開發校內勞動資源。梅園幼兒園在學校一角開出了一畝菜園,每個班級認領一塊地,讓孩子們參與種植蔬菜!4歲的女兒把自己在學校里種的油麥菜帶回家,太驚喜了!真希望學校多開設類似的勞動教育課程!泵穲@幼兒園一位家長說。 將勞動教育滲透進日常生活 “3~6歲的孩子,重要的是培養他們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、不會的事情學著做’這種意識和能力,將勞動教育滲透進日常生活!笔薪逃行拊焊痹洪L毛茹芬認為,勞動教育并不局限于燒飯做菜、種地、養殖等技能,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,一日生活其實皆為課程。 2022年6月,由“黨建領雁毛茹芬工作室”領銜的“幸福義幼”黨建共富聯盟成立,其以“幸福兒童勞動社”為載體,引領各幼兒園通過勞動樹德、勞動促能、勞動增智、勞動育美、勞動健體、勞動塑造兒童人格、勞動與傳統文化這七大微項目開展新勞動教育。 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,毛茹芬認為,重要的不是勞動技能磨練得多優秀,比如做的飯菜多美味或干家務多熟練,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參與勞動的意識和熱情,勞動過程遠比勞動成果更重要,學會生活要比學會技能更重要。比如,梅園幼兒園以“寶寶自己來”系列活動為抓手,結合一日生活,開展喝水自己來、用餐自己來、如廁自己來、穿衣自己來、換紙尿褲自己來等自我服務勞動,幫助孩子養成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,讓孩子們的獨立意愿在動手操作中獲得滿足和支持,從而形成自我肯定,建立自信。 咨詢師觀點 學會勞動技能更是學會生活 在義烏市舒然心理咨詢工作室負責人、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舒然看來,讓孩子們適當地參與生活課或勞動課,不僅有助于他們在實踐中習得生活技能、培養責任感和團隊協作精神,更在他們心理層面產生深遠影響。 “3~6歲是兒童大腦神經快速發育的時期,一般5歲孩子大腦的重量就已經達到成年人平均水平的90%!睏钍嫒徽f,孩子們在這個時期上勞動課,可以鍛煉他們對肌肉的控制感,能使技能更加精細化。而且這個時期男孩和女孩的粗大運動技能開始分化,男孩在需要力量的任務上可以表現更好,女孩則在需要協調性的任務上表現更好,這時期的鍛煉也會影響到孩子青春期和成年階段的性別分化。 孩子們在勞作和與大自然接觸的時候,能促使他們的“五感”活躍起來,口頭表達能力、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會因此增強,會讓孩子更加自信、獨立,并且具有更多的社會知識。這類活動相對于唱歌、拍球,會更復雜一些,更具有建構性和社會性,孩子們也能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合作,對他人行為背后的動機和原因更具洞察力。 很多生活課或勞動課的任務需要孩子們共同協作完成,如團隊清潔項目、集體烹飪活動等。協作過程中,他們需要學習溝通、協調、分享資源,體驗團隊合作的力量,從而增進同理心、社交技巧和團隊精神。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勞作課,就是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會各種規則。他們在游戲中可能會失敗、會受挫、會被同伴指責,也可能會受傷,就是這些看起來“不太好的經歷”,卻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歷練,是孩子在將來道路上應對失敗挫折的底氣,鍛煉的是孩子的“心理韌性”。 教育是要教會孩子學會生活,有生活的能力。作為家長,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,生活不是目的,而是一個過程。教育需要注重實踐,讓孩子們參與動手做飯、洗衣掃地,學會生活技能,也學會面對生活的態度。 未來,孩子才會更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挑戰。 |
GMT+8, 2024-6-9 13:24